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
学校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经过60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湖水悠悠,银杏成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同时,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着力培养世界信息产业和工程界优秀人才,以及卓越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国内外深造比例在50%左右,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IT领域。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普惠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生活跃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等国内、国际各类竞赛的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
学校已建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0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领域)等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5个一级学科排名进入前10,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并列第2。
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7项、部省级奖励239项,发表论文(专著)36000余篇(部),申请专利64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3个,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无锡研究院、成都研究院,致力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200余人,教授470余人。拥有一支包括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7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计划”44位),1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4位长江学者,7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杰出人才总量达到151人(不重复统计)。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成为姊妹学校。自2010年实现留学生规模招生以来,学校已招收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名留学生。学校每年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MICROSOFT、TI和IBM等跨国公司在我校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奖学金项目等,直接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与法国蒙彼利埃二大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孔子学院;与美国和葡萄牙名校开展IMBA和DBA合作办学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建成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1956年 周恩来总理部署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零件系(称为三系)成立。
1959年 更名为无线电材料与器件系,下设绝缘材料与电阻电容设计与制造专业(代号301)、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造专业(代号302)和磁性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造专业(代号303)三个专业。
1972年 更名为无线电器件与材料系。
1978年 301专业与303专业合并设置“电子材料专业”。
1979年 更名为固体器件与电子材料系。
1983年 化学专业划归到三系。不久,系更名为微电子技术与电子材料系。
1989年 学校决定撤销微电子技术与电子材料系,一分为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和微电子所成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三系);电子材料与器件、磁性物理与器件、应用化学3个专业和微观分析中心等成立“材料工程与科学系”(十五系)。
1992年 在原十五系基础上成立信息材料工程学院,下设电子材料工程系(简称十五系)、磁性工程系(简称十七系)、应用化学工程系(简称十八系)。
1994年 磁性物理与器件专业合并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2001年 微电子科学和工程系与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应用化学系”。此后,学院一直都是这三个系。
2015年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依托现有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正式成立,是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和国家外专局等六部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部委支持建设或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高校。
【发展理念和现状】
学院秉承“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任务,发挥学科、科研、大团队、国际平台“四驾马车”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谋划创新、优势互补和重点突破;同时,强化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营造出积极进取、团结一致、有序竞争、人心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1个;国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学科111引智基地1个(微波材料与器件);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IC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5个(电磁防护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3个“211工程”建设的研究机构(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基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此外,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电子科大集成电路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以上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覆盖了当前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的主流方向。
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包括国家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创新群体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防预研、总装创新和横向等各类项目共256项,实到科研经费6.8亿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学术期刊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6本;申请发明专利2500余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49件,其中,美国专利12件。
学院拥有六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八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及四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应用化学)。以上学科均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其主流方向具有综合优势,并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以培养“国际化引领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三个互动”的教学方法,贯彻“三个育人”的培养模式,采用“三个链接”的培养体系,营造“三个对照”的文化氛围。现有本科生22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现有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近三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学生获国家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省市级188余人次,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基础知识厚、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领衔的雄厚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其中院士3人,千人计划教授15人(其中青千8人,外专千人1人),长江学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4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学院教授74人(博士生导师63人),研究员4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1人,其中8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构建高水平大团队为工作重心,坚持“基于学科发展的总体布局为牵引”原则加强人才引进和内部团队管理。
在国际化的核心发展战略指引下,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稳步发展。学院与国外的5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保持着密切友好的联系,与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千叶大学、俄罗斯国际金属材料研究院、澳门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的相关院系成为姊妹学院,每年有50余名海外知名教授来院开设学术讲座。近四年来,学院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安捷伦、IR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开始专业课程,直接参与我院的人才培养。每年200余名在校本科生通过校际交流、自费留学等项目到海外求学,10余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学校的公派留学机会。
专业方向:01电子科学与技术
02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03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4应用化学
研究方向:01电子科学与技术
02材料科学与工程
03材料物理与化学
04材料学
0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6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7化学工程与技术
08应用化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1913年...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八五”首...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 学校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
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