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学者用人工光感受器助失明小鼠复明

中国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在失明小鼠眼底植入一种新研发的人工光感受器,让它们的视觉得以恢复。如果这种技术发展成熟,未来或许能帮助因黄斑变性等疾病而视力下降或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


在健康人眼部,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即光感受器可把光转变成大脑可识别的电信号。光感受器如果因黄斑变性等退行性疾病而损伤或退化,无法自行修复,往往会导致失明。科学界在探索用人工方法恢复视网膜的感光能力,但现有的一些人工光感受器设计太复杂,并且所使用的有机导电材料空间分辨率有限。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和该校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郑耿锋等人合作开发的新型人工光感受器,是一种经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在主要性能上比现有人工光感受器有了很大提升。


张嘉漪接受新华社电子邮件采访时说:“这一成果为黄斑变性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基于这项技术来研发的新一代可植入性人工光感受器,有望帮助病患恢复视觉。”


据团队介绍,这一阵列能让失明小鼠的视网膜中所存留的神经节细胞恢复对绿色、蓝色和近紫外光的反应,其对光的敏感度和空间分辨率均接近正常小鼠。神经节细胞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视觉信号经视神经传递给大脑视觉中枢。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将这一阵列植入活的失明小鼠眼底,结果发现,小鼠视觉中枢的神经元恢复了对光的反应,瞳孔光反射同样有改善。团队认为,这表明失明小鼠的视觉已恢复。


但两位研究人员也表示,尽管这项技术目前完成了在小鼠上的首次测试,但离真正临床应用还有距离,还需解决在增强微弱光和红光环境下材料的光反应问题,以及进行临床安全和功能测试。

您的评论:

0

用户评价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