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苹果/华为联合运营商推的eSIM智能手表虽好,但其产业链价值更高

继中国联通联合苹果和华为推出基于eSIM的智能手表后,昨日,中国移动和华为推出“一号双终端”业务,正式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启动。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上,中国联通专家表示,基于eSIM的一号双终端和一号单终端的穿戴设备累计开通超过1万个。虽然这个量级在消费电子中只是九牛一毛,但由于可以在线空中写号,给个人消费者一个非常直观的体验,eSIM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开始进行市场教育,对于该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eSIM应用于产业物联网已经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且切实地优化了产业链中不少流程。

 

优化和变革:需要一个均衡点

笔者在5月12日的推文中做过一个调研,主题为“你认为eSIM给物联网带来的主要价值是哪些”,经过两周的投票,最后调研结果如下:

QQ截图20180604150705.png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业界对于应用eSIM实现减少终端体积和成本的价值认可更高,所有投票的用户中有72%的人选择了这一项,远远领先于其他价值,可以说是形成了共识。接下来依次是简化终端生产商用流程、可选运营商网络、满足恶劣环境下通信要求,不过这三方面的差距不是很大。

 

eSIM对产业链带来的价值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对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玩家,eSIM带来的直接影响并不一样,由于物联网需求的碎片化,每一用户需求不一定要涵盖eSIM所有的价值。在第三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上,中移物联网公司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总经理肖青演讲中指出,当用户能够获得增量价值提升时,就会采用eSIM这一新的技术,而这个增量价值可能来自于一种或少数几种价值组合。

 

从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情况看,大量物联网终端已经不同程度采用eSIM技术,终端量级远远超过消费电子的数量。比如,涉及到跨国销售的车载终端、共享单车智能锁等物联网终端采用eSIM形态卡,其出货量超过千万级。在很多场景下,可能仅仅eSIM让终端体积大大缩小这一功能,就满足了终端厂商的最大痛点,让其产品设计中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而在有些场景中,空中写卡的功能节省了其对接运营商的流程。

 

当然,eSIM在带来价值的同时,也让不同环节参与者面临挑战,给它们的固有流程、用户带来冲击,这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eSIM的大范围、深度的商用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需要找一个均衡点,即求同存异,共同推进对产业价值的共识点,对自身带来变革冲击的部分逐渐去适应。正如笔者在《走出eSIM的误区:运营商切换功能对物联网价值究竟有多大?》一文中提出的,先推进插拔式向嵌入式、空中写卡功能等形成共识的内容,这些工作的推进就能为产业界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而其他有争议的部分,一方面需求场景并不一定是刚性的,另一方面需要利益相关者渐进式变革。

 

适应变革,主动推进共识的部分

在eSIM商业化的过程中,运营商无疑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毕竟物联网终端若要使用运营商蜂窝网络时,SIM卡配置数据是各家运营商的核心数据,若运营商对此设置门槛,其他eSIM平台也无法实现空中写卡,eSIM功能受限。虽然目前阶段中,运营商针对国内物联网业务,仅支持在自身网络中的空中写卡,确保初始发卡后仍然保持在网,不过在其他功能方面运营商保持积极的态度,成为决定eSIM产业生态的关键力量。为适应eSIM带来的变革,运营商除了搭建专门的空中写卡平台、推出相应规范外,也在向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渗透,一方面给产业链一个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尽量保证避免用户流失。


当前,已有多家物联网模组厂商推出内置eSIM的物联网模组。当然,由于模组体积有限,嵌入的eSIM贴片卡也需要较小体积,比如中国移动推出的2mmX2mm的eSIM贴片卡就集成到多个模组厂商的NB-IoT、2G、4G模组中。面对未来模组小型化的趋势,物理的eSIM卡若要集成到模组中,要么体积更小,要么以芯片级封装嵌入到芯片中,这是目前中国移动在推进的基于eSIM基带芯片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笔者在《中移动“造芯”!运营商自研eSIM物联网芯片将带来什么影响?》一文中对其进行了分析,而这些工作可以看作是运营商主动适应eSIM带来的挑战所做的渐进式变革。从终端、应用环节参与者的角度看,这些工作确实在流程、成本上给其带来优化,而这样的工作如果运营商不去推进,也会有其他参与者去推进的。

640 (1).webp.jpg

具体分析,从模组厂商角度来看,集成eSIM虽然没对其模组的生产流程形成直接有效的提升,但其下游客户OEM厂商则从中受益,因为OEM厂商节省了卡槽备货、库存的工作,到下游解决方案商或用户环节时,他们无需再购买插拔式SIM卡并将这些卡一一插入终端中进行测试后才能开通业务,只需要调用运营商写卡平台API接口,发起写卡请求,短时间内实现数据业务开通,大大节省了商用时间和成本。当然,若在基带芯片中已集成了eSIM,模组生产环节也无需进行贴片卡备货、库存,后续的流程和采用集成eSIM模组的流程类似。在这些过程中,虽然没有涉及到运营商核心利益的调整,但卡形态的变化和空中写卡的功能已给终端形态、生产流程、成本带来了巨大价值。

 

运营商在eSIM商用中的积极动作,是其主动拥抱eSIM变革,发挥自身产业价值的体现。当然,各种动作也在尽量减少对其冲击,尤其是用户流失的冲击。比如,在芯片、模块的布局,提前预置物联网码号,在一定程度上从上游开始锁定一部分用户,可以类比对于个人用户推出的定制机,即使若干年后空中写卡平台可以支持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切换,对于大量仅在国内和本地落地项目的物联网用户,运营商间切换并不是其刚性需求,在上游的预置码号无疑是运营商在eSIM商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eSIM的提出到开始商用已经经过了数年,大规模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产业界的价值已经在不断释放。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产品虽然给市场教育带来显著影响,但产业物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需要业界各方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产业共识点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

您的评论:

0

用户评价

  • 暂无评论